不合格药品的危害性远大于食品,因此,相对于食品,药品追溯更具必要性。但是,目前由于编码混乱,仓储、运输环节造成的药品变质等问题几乎无追溯可能。在食品领域,设置统一编码以及筹备食品追溯的工作早就开始了。
从2002年起,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开始参照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相关应用指南,结合我国实际,相继出版了《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指南》、《水果、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》和《食品安全追溯应用案例集》,并通过“条码推进工程”项目,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应用试点及推广工作,为《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》和《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》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做了充分准备。
今年1月份,《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》和《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》两项食品追溯国家标准通过审定,一系列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,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体系将日臻完善。
其实早在2002年,王银学就和上海标准化研究院合作进行药品统一编码的研究工作,前后半年,最后无果而终。“单一企业无法推进,各企业各自为政。症结在于政府部门不作为、行业协会没有约束力。”对于卡壳的原因,王银学颇多感慨。
于是,时至今日,医药行业的状况依然这样:每个药品生产企业有自己的药品编码,但是企业之间并没有统一的编码;于是,进入流通环节之后,每一个医药流通企业又要重新设置自己的编码,而流通企业之间没有统一编码;进入药店、医院之后,他们又要设置一次编码。
对于医药行业编码不能统一的症结,北京和君医药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李文明有自己的看法,他向记者指出,首先,药品种类多,包装种类也多,统一编码存在成本问题;其次,统一编码需要药品管理、监督的统一体系,现在体系不统一,是行业管理层面的问题;最后,企业小,数量多,动力不足,行业散乱是普遍问题。
对此,王银学的看法恰恰相反,他认为其实统一编码并不需要花费太大成本,反倒是编码不统一会增加流通企业的成本,“每个环节都要重新编码、重新贴标签,还要做不同编码的对应关系数据维护。增加了成本、降低了效率。根本原因还是主管部门的不作为。” |